挑战***:不同寻常的制造
设计理念的突破和设计工具的使用,大大地拓展了制造的疆土。这使得传统制造也跟着进入了全新的视野。许多天才设计师不拘一格的想象力,给制造工程师留下了很多的难题。如苹果的设计师,总是在挑战工程师的神经。许多设备制造商,在拿到苹果的新一代设计方案的时候,***个反应都是,“这不可能”。
日本电产的设计视角独特,一般不是局限于单个产品的性能,而是考虑平台化支撑、系列化产品。它往往是在同时考虑未来几代产品线的设计突破,这无疑也将制造能力逼到极限。经常会让设备供应商很紧张。市面销售的标准机器开始变得笨拙起来。它们通常适合加工常规任务,而不是用来接受设计的挑战。如电动汽车比以往需要更低的静音效果,齿轮需要很高的精度,这使得马达、变频器、减速器等构成的驱动系统,走向一体化的加工。而在这样的背景下,汽车零部件厂商的上游加工设备和技术,就要开始做出更改,为模块化和系统化的用户迈出新的步伐。
但制造商没有坐等机器供应商来提供方案。它一定要拥有跟出色设计能力相匹配的加工能力。苹果选择了与设备制造商共同攻克,掌握设备技术但不参与制造。而更多有雄心的制造商,开始挑战专业化分工,建立自己的设备制造能力,用自己制造的机器来完成自己设计师的创意。日本电产就走上了这样的深度制造的路径。
这就是电产为什么会非常钟情于机器制造的本身。正如格力电器投资建立格力机床,美的收购机器人KUKA一样,电产在冲压机等工厂自动化设备方面,非常注意形成产业链条。
这一次,三菱重工集团旗下机床业务整体转让给日本电产集团,包括中国常熟工厂。日本的机床厂,一般比较长寿,这是从机械时代走过来的历史产物。这家机床也有80年的历史,曾开发出世界***大级别的龙门机。目前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齿轮机、大型龙门机的综合解决方案。这类专有机床***大的特点就是要保障一站式的服务能力。国内齿轮机床翘楚,陕西秦川机床有一个观点就是,“做好用户的工艺师、装备师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只有研发、生产之间相互协作,并且能够理解用户的声音,这种专用机床,才可能形成畅销品。而三菱重工机床,作为制造汽车齿轮的机床,拥有日本同类设备市场60%的份额。日本电产的这一收购,形成从马达到齿轮的完整动力链条。作为电动汽车的完整牵引解决方案提供商,Nidec正在全力备战,它甚至为2025年前规划了100亿美元的投资预算。
日本电产的方法***能表明一种全新的潮流,那就是反向整合供应链,以制造能力制胜。这种反向收购供应链的方式,对于强调分工的日本公司,不同寻常。但对于日本电产而言,这是一条长盛不衰的路。
并购狂人
这或许也跟创世人的信念有关。日本电产有着清晰的战略原点,它高度聚焦在“转动体”这样一个领域。转动的马达,无论它在哪里,都是日本电产可能的聚焦对象。
“一定要成为世界***”是电产的理念 。创始人叫“永守重信”,真是会起名字,听起来就是在捍卫一种理念。这家公司非常强调自己研发,而配套战略就是快速并购,“用***换取时间”。
在过去的几年,日本电产的策略就是买买买,它已经收购了近十家自动化及机床公司。光2016年到2019年,4年发生了20起。这可不是心血来潮,实际上,贯穿了它的发展历史,截止2019年底,共并购66家企业。并购,是电产成长的原动力之一。
它在2012年收购美国冲床明斯特之后,第二年就宣布正式进入伺服冲床领域,推出加压能力在200吨~1200吨的7款大型冲床,面向汽车和建筑机械。此后,先后收购了西班牙知名冲床公司arisa和美国***送料机Genmark Automation公司,提升面向汽车行业的大型冲床能力。2018年~2019年,它收购了五家跟冲压机相关的机床和机器人零部件,大举布局工厂自动化。它在收购了生产机器人减速器的德国MS-Graessner之后,将机器人巨头ABB也纳入自己的供货范畴。这个并购代价,只有3亿***左右。类似这种小型制造商,德国其实有非常多。很多很好的小珍珠,等待淘金者前来摘取。日本人在这方面轻车熟路,狂飙猛进。
小记:未来变局,双重的困惑
如果这些设备都仅仅为自己使用也未免过于***,因此这类机器制造商被并购之后,会形成独立的事业部,也会单独对外销售。例如日本电产的机器装备部的收入,能够占到企业营业额的10%左右。它对外销售的无人搬运车AGV,用的就是自己的精密减速机产品。而这种减速机的生产,也采用自家的AGV。一个“自己造自己”的循环制造的典型。
日本电产吃掉了自己多年的供应商,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困惑的思考。
一方面,从三菱重工机床而言,专业机床的未来在哪里?小机床,要么会被大用户吃掉,要么追随机床集团战略。世上机床,恐怕再无小而美。这是机床产业在大整合潮流下的寒冰时代。
而一方面,电动车的制造,似乎正在悄悄地复古。一反多年来专业化分工的精细,似乎走向了当年福特主义的一体化制造时代。许多设备都是自己做,零部件也自己做。特斯拉***为典型,它已经在自动化设备上多次并购,强化制造能力。而日本电产,也悄悄地尾随其后。
随着对制造能力的极限挑战,反专业分工正在迎来新的高潮。